穿旗鞋者,应为13岁以上的女孩。对这种高底鞋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。第一种说法认为,满族妇女喜好遮脚面的长旗袍,为了行走方便,使旗袍的下摆既不拖地,又能掩蔽双脚,她们便在鞋下安上了高高的木跟底。第二种说法是为了躲避地上的积雪与灰尘,不让尘土过脚面。当然,还有一些其余的说法,比喻为了增高,这显然是古代人的理解。具体缘何喜欢高底鞋,七嘴八舌,不定论。
满族女人婀娜多姿,形象好,懂得礼仪,器重文明礼貌。诚然当初不那么讲究旧时代的礼节了,但仍有一些满族女性,对服饰极为在意。从前,满族女人喜欢穿木底鞋,这是满族先民“削木为履”风气的反映。古代,满族人生活在森林山区,林木资源丰富,有穿木质鞋的习惯。
满族高底鞋的来源应该较早,最晚始于后金时期,但遍布开来应为清代中叶当前。清初前后,旗人女子往往出门打猎,往往随从迁徙驻防,穿高底鞋是很不便利骑马的。而清代中叶当前,旗人居住地较为牢固,而且生涯已经富裕,才从宫廷到贵族再到一般八旗子弟家庭突起穿高底鞋,以示高贵身份。
清初,平底鞋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,尤其很受满族贵族妇女的爱好,穿的比较普遍。满族妇女不尚裹脚,天足,通常穿着宽大的旗鞋,这种绣花的旗鞋,浅帮、短脸、尖口,史称“高底鞋”,又称作“寸子鞋”,今人称“旗鞋”。这种鞋极有民族特色,与其余民族的鞋很不同。
当初,这种高底鞋多为戏装高底鞋,常能在满族聚会时候看到,已经成为很有满族标志的衣饰,非常丢脸。从这一点而言,今天的满族人或多或少的持续了先人削木为履的民族习惯,算是满族渔猎文化的遗风。
旗鞋,鞋底用木制作,其木底高度个别为一至二寸,鞋脸尖端突出上翅,其形状似船底,又称“船底鞋”。后来增高到三四寸,最高的甚至达到五寸左右,长度约占全鞋的二分之一。鞋底高下宽旁边细,或上宽下窄呈梯形,鞋底的中部以木料为垫。木底的外形通常有两种,一种是装有前平后圆的马蹄子形木底,踏地时印痕若马蹄,故称“马蹄底”,另一种是上宽下窄,形似花盆状,因此得名“花盆底”,两种都属于高底鞋。
撰稿:谢鼎